《新闻斗阵讲》美丽好厝边:三月节糕仔
今天的好厝边,要带大家认识一对做三月节糕仔的夫妻陈国跃和邱卫红,这门手艺到他们儿子这辈,已经第四代了。
三月节糕仔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?
他们又有什么故事?
下个星期就是农历三月三了,在闽南地区,这一天是闽南人祭祀祖先的日子。每到这个日子,陈国跃和邱卫红一家便格外忙碌。
厦门海沧新垵村三月节糕仔
第三代传承人 陈国跃
以前家家都有种植玉米 花生
早些时候这些农作物
经济不景气时候
大家就做这个用来祭祀祖先
邱卫红的母亲
三月节糕仔的制作需要很多道工序
炒玉米 煮糖等
工序很多 所以之前另一叫法 千人糕
由于它的时间特性,被俗称为三月节糕仔。也因为从前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力,所以曾一度被叫做千人糕。
七十多年前,从陈国跃的爷爷辈开始,他们全家就开始从事这门手艺。从小耳濡目染,1969年出生的陈国跃从17岁开始便跟着学,这一做就是30年。
邱卫红的母亲
以前做农活 下田下地播种
到了青黄不接的时节
祖先就想到这法子
它能储存好几天 方便携带
带到田间地头 当点心
以前这个糕仔哪户人家要能多出一些
算是比较富有家庭
早些时候,因为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花生等农作物,这些是最容易得到的食物原材料,所以几乎家家户户的村民出门种田,都会带点家里做的花生糕来充饥,这便是三月节糕仔最初存在的意义。
虽然制作三月节糕仔的工序并不复杂,但每一步却都需要下功夫。
三月节糕仔模具
印糕仔
首先就是要将白糖和麦芽糖熬煮成白色膏状,然后将花生炒熟后去皮磨成细粉,再加上糯米粉一起混合,待搅拌均匀之后,用模具定型。
陈国跃的妻子 邱卫红
印糕仔的时候力度最难掌控
力道太轻糕仔模型出不来
力道过重糕仔太实 水蒸汽进不去
糕仔会硬 影响口感
每一份三月节糕仔,都充满了祖先们的期许。有趣的是,由不同的模具做出来的糕仔,有着不同的寓意。
邱卫红的母亲
图案石榴花
祖先们的创意是
多子多孙的意思
一直延续到现在
将不同图案的糕仔,放上蒸笼蒸十五分钟,美味的三月节糕仔就做完了。别小看了这份古早糕点,它还承载着生活在海外的海沧人心中的一份思念。
邱卫红的母亲
这个糕仔销往马来西亚
因为村里是邱姓
邱氏宗亲经常往来
这个时节宗亲们回来祭祖
会捎带回去
也有销往香港
小时候有吃到过
对他们来说有童年的回忆
厦门海沧新垵村村民
三月节糕仔是新垵村传统的手工艺
从小吃到大的 糕仔做起来虽是辛苦
现在有机器代替 不用像当年手工作坊那样辛苦
如今,陈国跃的儿子作为第四代传承人,也跟着他们一同来学做糕仔,虽然学得还不精,但是只要一有空他便也跟着学。
陈国跃和邱卫红夫妻俩希望这小时候的口味,别在孩子这辈遗失了。
陈国跃
尽量教孩子 把手艺传承下去
让年轻人知道 传统的糕仔长辈们是如何制作的
失传了的话很可惜
陈国跃的妻子 邱卫红
现在传到我儿子就是第四代了
我也是鼓励他来接这门手艺
没传承下去很可惜
厦门卫视记者 白昀艳
小小的糕仔
酥酥香满嘴
经过三代传承
将这门每年农历二三月
才有办法吃到的老手艺传承下去
让大家可以吃到最正宗的糕仔
是他们坚持一直要做的事情
三月节糕仔看起来很美味,是茶配的不错选择,四代传承真是不容易!
更多好厝边的精彩故事
请锁定周一至周五 18:00 厦门卫视
昵称 | 微信号 | 昵称 | 微信号 |
厦门广电 | xmgd2015 | 厦门新闻广播 | xmfm996 |
厦门电视台移动电视 | xmdstydds | 厦门交通广播 | xmjtgb |
厦门音乐广播 | xmyygb909 | 闽南之声广播 | mnzs1012 |
厦门卫视 | xmstar2005 | 厦门雨桐 | xmyt909 |
(厦门卫视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)